Electrolyte Editorial_04

專題 | Electrolyte → Electro + + lyte -
經過 | FORTH n BACK
評論 | ANION

Conductor 

as a Figurated Concept of Mass/Energy 

(also on the Ontological Basis of Mystical Objects)

 

導體作為質能的象徵化概念:兼論神秘物存在基礎

 

 

 


導體計畫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進駐的工作空間,R202。

 

 

 

後⼈類女性主義裡的象徵化(figuration)取徑 

  哲學家 Elizabeth Grosz 認為女性主義的發展願景與⽬的是「讓我們⾝處在成為不同存在的可能性裡」(to surround ourselves with the possibilities for being otherwise)。1 的確,⾃上個世紀以來,透過與不同學科的對話與參照,女性主義理論學者們⼀直致⼒於打破既有的僵化結構與命定⾝份。例如,在後結構主義哲學思潮發展下,Judith Butler 借鏡⾔語⾏為理論⽽提出的性別操演(performativity),不僅解構了傳統的性別定義,也直指當前性別範疇的建構性與展演性。2 鑑於80年代的科技發展,Donna Haraway 提出《賽柏格宣⾔》反思「⼈」的定義,也解放性別固有的⼆元封閉體系,提出更多元、複合、混種的可能。3 Astrida Neimanis 參考⽔的環繞、包容、流動、孕育等特質,批判現代社會的分離個⼈主義、⼈類中⼼主義與陽物中⼼主義。4 約略同時,Nigel Clark 與 Kathryn Yusoff 則是假借火的意象,提出了⼀個不以⽗權、家庭或⼦嗣等物種內動(intra-species)和⾏星內動(intra-planetary)邏輯為基礎的酷兒繁殖未來主義。5 Karen Barad 則是透過量⼦⼒學與理論物理學,翻轉我們對於正常與⾃然的認知,並進⼀步翻轉傳統定義下酷兒的不⾃然性。6 其他還有提倡向噬菌體學習的 Merry Youle,7 以及向菌絲體借鏡的 Yasmine Ostendorf 等理論家與策展⼈。8

  菌絲、噬菌體、酷火、⽔體、賽柏格,這些不僅是跨物種甚⾄是跨越物質樣態的理論概念不只成了當代「後⼈類女性主義」(posthuman feminism)的主要論述模板,也同時展現了這個取徑的特殊理論架構⽅法:⼀種以物種/物質為基礎,卻有別於傳統實證科學所偏重的分析思維(analytical thinking)與理性邏輯,⽽更加側重聯想思維(associative thinking)與符號象徵的⼼智運作⽅式。Haraway 在其著作《當物種相遇》裡特別以 figuration/figure 這組詞彙,說明這個特殊的⽅法。9 這組字詞早已有許多繁複的意涵,例如 figuration 有成形、繪出輪廓、圖案裝飾、象徵表達之意,⽽ figure 則有外形、體態、⼈物、數字、價格、圖表、畫像等多種意思。然⽽,Haraway 的討論源於語⾔學及⽂學修辭上的闡述,因此如「象徵表達」與「象徵語⾔」(figurative language)等的使⽤意義,應更為貼近其論述核⼼。事實上,她特別鍾情「figuration」在⼗八世紀的古老定義:「chimerical vision」,即奇幻的、嵌合式的、混種的⼼智想像。是故,這裡我將 figuration 翻譯為「象徵化」,並將 figure 譯為「象徵圖像」;前者不僅僅是使⽤語⾔來創造⼼靈圖像、傳遞情感,以召喚特定精神反應的⼼智運作,⽽其⽣成的象徵圖像必定是嵌合的、混種的、奇幻與空想的。換句話說,「象徵圖像」既不只是單純的意義再現(representations),亦不是指引⽰的圖說(didactic illustratioins),⽽是⼀種同時具有物質性與符號性的「物質符號結」(material-semiotic knot)。10 這個概念將鬆動我們習以為常的⼆元對立,如⾃然 VS. ⽂化、內容 VS. 形式、再現 VS. 被再現、動物 VS. 植物、主動 VS. 被動、教學 VS. 學習、寫作 VS. 閱讀、內在 VS. 外在,等的區分。11 尤其是⾃然/物質 VS. ⽂化/符號的對立;對此取徑⽽⾔,⽂化與符號必然具有物質性,⽽物質則必然擁有符號性、帶有⽂化意義。John Law 進⼀步將其彙整為「物質符號學」(material semiotics);作為⼀套社會學分析⽅法,其不僅探究各種社會實踐如何交織為⼀張既受物質也同時受符號影響的網絡,12 亦強調所有存在於⼈、非⼈、科技之間的關係,以及其在關係當中所相互型塑的結果,必然同時是物質(the material),也是符號(the semiotic)。

  Haraway 認為「『象徵圖像』(figures)⼀直是⽣物和⽂學或藝術與所有現實⼒量結合在⼀起之所在」(figures have always been where the biological and literary or artistic come together with all of the force of lived reality),13 是創新、嵌合與混種發⽣之處。Astrida 亦認為「象徵化」是「提出不同想像與採取不同⽣活」(imagining and living otherwise)的關鍵,但是「象徵化」並不能任意成形,⽽是必然呼應特定某個當代議題。藉由象徵化⽅法,後⼈類女性主義學者與理論家們不僅得以轉化固有意義結構,也能重新賦予物質新意、產⽣非物質式的概念⼒量(conceptual power)。14 於是,⼈不再只是⼈,⽽是如組裝機械般的複合混種物;機械也不只是物質零件,⽽是作為複合物的代表,甚⾄在⼈⼯智慧發展裡,被賦予具有意識的超⼈想像。同樣地,⼈不只是⼈,⽽是如⽔⼀般,更具包容性、更具彈性、更為孕育,並且與地球⽔資源緊緊相連繫的存在;⽔也不只是⽔體,⽽是得以作為上述價值的載體。⼈不只是⼈,⽽是能從噬菌體、菌菇,甚⾄是量⼦糾纏等的⽣物活動與物理現象上,習得或發展出新穎的、更進步的,能幫助我們⾯對當前資本主義、殖⺠主義、陽物中⼼主義困境的理念與⽣活型態。
 


從「物質符號學」論「神秘物」(mystical object)的存在基礎

  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物質符號學」與 Graham Harman 的「物導向存有論」(object oriented ontology,簡稱 OOO)本質上的差異。簡⾔之,Harman 繼承了康德的本體(noumena)與現象(phenamena)之間的區分,認為擁有⼀個永遠無法被⼈感知的「物⾃⾝」(das Ding an sich)的存在。康德與 Harman 的區別在於,當前者特別強調⼈類的主體性(因此是⼈類中⼼主義)時,後者強調的則是「扁平存有論」(flat ontology),其中所有物體,無論是⽣命還是非⽣命、⼈造的還是概念的,都具有相同、平等的存有論地位。換句話說,⼈並不是⼀個特別的存有存在(ontological being);客體物件得以外在於⼈的主體性⽽存在或是作⽤。15 

  然⽽,「物質符號學」的差異卻是,雖然它與 OOO 同樣認為所有存在都具有相同的存有論地位(去⼈類中⼼主義的「扁平存有論」),但是它不⼀定接受康德的本體(noumena)與現象(phenamena)的區分,也不⼀定認為⼀個究極的「物⾃⾝」的必要存在。「物⾃⾝」的存在並不是重點;雖然物的確具有⼈類無法感知的⾯向(像是⾁眼不可⾒的分⼦、原⼦,甚或是量⼦層次的組成與活動),也具有⼈類尚未能習得的未知的⾯向,但是我們不⼀定需要⼀個「物⾃⾝」的概念去指涉這些未知、或是去包含那些推論為真但無法感知的層⾯。究其竟,「物⾃⾝」本來就是⼀個由基督教⽂明的哲學家,基於上帝⼀神論的神學觀點,所發展的特殊理論概念。總⽽⾔之,OOO 較關注存有論和現實的本質,⽽物質符號學則是對本體「存⽽不論」,聚焦在社會分析和⼈類與非⼈類之間複雜關係的探索。 

  當 Haraway 說「『象徵圖像』(figures)⼀直是⽣物和⽂學或藝術與所有現實⼒量結合在⼀起之所在」時,我認為這句話裡的另⼀個關鍵字詞是「⼀直」。換句話說,這個以聯想思維為基礎的「象徵化」其實並不是新的技術;它的運作可以回溯⾄⼈類古老的、原始的,甚⾄是帶有神秘學想像的象徵比喻⽅法。例如,早在⽔作為女性主義物質符號學(feminist material semiotics)裡連結、包容、療癒、孕育與⽣態意象之前,不同的⽂明即將⽔象徵為不同維度空間的交接與界⾯,或是具有洗滌、純化、潔淨之意。⽽同樣地,在 Clark 與 Yusoff 將火視為新型態的酷兒慾望的參照前,古老的神秘學早已視其為創造、顯化、光明、神性顯現的象徵。

  甚⾄,「象徵化」的⼼智運作可能古老到在演化上早於「理性邏輯」的發展。警戒⾊是⼀個很好的例⼦:當⽣物演化出運⽤體表的斑斕⾊彩進⾏跨物種溝通、告知或欺騙其他物種「我有劇 毒」,不便是以圖像象徵的⽅式,嚇阻或愚弄潛在的掠食者?這樣的技術很可能早於能判斷因果關係的分析邏輯的智能演化。若此為真,我們或許可以推論,在⼈類具有分析邏輯式的⼼智能⼒之前,我們早就具有⼀定的符號/圖像象徵辨識能⼒。換句話說,⾃最初的智⼈站立在地球上起,其⼼智與意識作⽤裡認識的物質從來就不是統粹的客體,⽽是永遠摻隨著⼀定程度的符號象徵特性。或更確切地說,只要是被⼈類的意識注意到、在⼈類⼼智中被處理的物件,必定帶有某種象徵意義。(⼈類⼼智處理的)⾃然物是如此,更不⽤說是在⼈類⽂明裡產⽣的各種技術物,或是在計算機時代裡出現的數碼物。

  將「物質符號學」連結到⼈類古老且原始的⼼智功能,並不是要將它劃入迷信的範疇。相反地,這不僅揭⽰了物質在⼈類⼼智與社會裡存在與運作的基礎原理,也因此是能實際促成物質產⽣「概念⼒量」的基本⽅法。象徵化的聯想思維(associative thinking)與理性邏輯的分析思維(analytical thinking)同樣都是⼈類不可或缺的⼼智運作模式,但是當特別論及物質在⼈類⼼智與精神層⾯上的概念⼒量時,象徵化的聯想思維確實扮演了更為關鍵的⾓⾊。舉例來說,幾乎所有⽂明的占⼘⽅法背後都有⼀套特殊的表意系統,不論是⻄洋占星裡的希臘羅⾺神話體系、塔羅牌裡中世紀歐洲的⾓⾊原型、紫微⽃數背後的封神榜故事,或是漢地籤詩裡的寓⾔傳奇。此外,象徵神明靈⼒的香灰,更是台灣⺠間信仰裡最重要的物質客體,也因此發展出如刈火、進香等許多重要的宗教無形遺產與傳統儀式。貨幣或許可以是另⼀個耳熟能詳的例⼦;正是因為象徵著⾦錢,⼀張薄薄的紙鈔才具有交換的價值。換句話說,符號象徵具有真正的創世能⼒;藉由它的運作,我們不僅創造出神話與現世之間的連繫、也創造出複雜程度超乎想像的現代⾦融體系。這裡強調符號的象徵並不是在貶抑物質的重要性。事實正好相反;正因為⽔體、火、噬菌體、菌菇的物質性——也就是它們擁有的某種特定功能或特定的作⽤型態——能夠象徵某種價值,這些現象與存有才成為理論學者們的論述核⼼。因此,我們或許可以說,正是透過對「物質符號學」背後象徵化運作⽅法的分析與研究,我們才得以打破物質與非物質(精神)中間的虛假界線,並且進⼀步揭露物質與精神/能量的交互作⽤機制。16
 


導體作為質能的「象徵化」概念

  物質與能量的轉換在近代物理學裡已是相當基礎的概念。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物體的質量會隨著速度增加⽽增加,推論出物的質量其實就是儲存的能量,顛覆了古典物理學對質量的定義。其著名的公式 E=MC2,更進⼀步揭⽰了質能轉換的計算⽅法。此外,在粒⼦物理學(partical physics)與量⼦場理論(quantum field theory)裡,次原⼦尺幅的世界其實就是物質(質量)與能量不斷相互轉換的場域。同樣地,在當代的思想與論述場域裡,「物質」及「能量」相互轉換也必須被進⼀步的理論化與「象徵化」。誠然,前⾯所述的「物質符號學」已經將「物質」與「符號」相互扣聯,但是究其「能量」或「⼒量」的作⽤形態,可能還是兩者相互扣聯後的論述/符號/概念⼒量(discursive/symbolic/conceptual power)。 

  過去處理物質與能量/權⼒之間的理論,多以⾺克思的唯物觀點為模型,借鏡經濟學術語、發展如社會資本(socail capital)、符號資本(symbolic capital)等的分析概念,或是在論述架構上聚焦在⽣產關係、商品化、消費主義等的「新唯物主義理論」(neo-materialism)。17 這些理論的核⼼仍然聚焦於⼈與⼈之間的關係及社會結構上,⽽如今強調「扁平存有論」、強調去除⼈類中⼼主義的「物質符號學」,或許更能彰顯物質的存有地位、強調物質內在的能量特性,並藉此作為個體解放的另類途徑。導體,⼀種允許能量(電荷或電流)沿著⼀個或多個⽅向流動的材料或物質,或許是在深奧難懂的相對論與粒⼦物理學之外,相對容易將質能關係「象徵化」的物質現象。我們很可能都已經熟悉以下的導體特性:⾸先,導體之所以能傳導,是因為其內在之本質,帶有易於游離的帶電粒⼦或離⼦。其次,導體能夠傳達,亦緣於某⼀程度的集體性。雖然單獨的⾦屬原⼦帶有游離的電⼦,但唯有許多原⼦群聚組成巨觀的集合物,才能真正發揮我們⼀般熟知的導電性質。同樣地,⽔若要成為好的導體,也必須先包含豐富的帶電離⼦。最後,導體現象也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半導電材料便是很好的例⼦;原本不易導電的材料,若給予⼀個特定的溫度與壓⼒,也會被轉化成擁有通導的特性。18

  「導體⼤系」便是以藉由這個「象徵化」的導體概念,發展⽽成的藝術串聯計畫。透過對於新物質女性主義、⽣態女性主義的共同興趣,這個計畫集合不同領域與不同實踐形式的藝術⼯作者,以相互(弱)連結的⽅式,釋出並傳遞各⾃的能量,並且運⽤這個能量,⽣產出不同的物件,也進⼀步放⼤、思考新物質的理論、形式,緣及運⽤的可能。⽂字⼯作者吳礽喻與策展⼈徐詩雨從「⽔群體」到「軟爛」的共讀會,以「陰性閱讀」的⽅式,閱讀新物質與⽣態女性主義的相開著作與⽂獻。19 參與者們不需要事先閱讀⽂本,也不需要執著獲得關於某⼀⽂本的「正確」理解⽅式,或是獲得哪⼀位作者及理論家所倡議的真理,⽽是在彼此接續的中⽂或英⽂的朗讀裡,以聲⾳與⾝體感知,體會著⽂字符號意義的傳遞,或靜待論述與符號能量在⾝體裡的逐漸作⽤。藝術家姚睿蘭將常⾒的導體材料「」象徵化,延伸探討價值與技術物的物質性與挖掘式經濟,再以古⽣物「」的藍⾎銅蛋⽩與內毒素試劑,扣連到⽣態女性主義的關懷。計畫期間在⾦⾨與⾦瓜⽯的踏查走讀,邀請相關主題的專家學者進⾏現場教學,同時也舉辦⼯作坊活動,提供參與者們臨場環境的感受實踐。策展⼈朱峯誼製播了兩集的 podcast 節⽬,將計畫視⾓拉⾄天體宇宙學。第⼀集從占星魔法的⾓度,探討⼈們透過星體許願的⼒量;第⼆集則邀請天⽂物理學家,計算⽉球對⼈體的潮汐⼒,也以新的「暗能量」理論反思當前對於能量的理解。最後,這個計畫邀請關⼼新物質主義與⽣態女性主義的理論學者及研究者,包含張君玫謝⼀誼朱峯誼錢詩怡,針對此⼀主題撰寫論述專⽂,並在最後的計畫官⽅網站裡,與上述的各式活動與產出⼀同刊出。「導體⼤系」無疑是⼀次⾃當代理論的反思與實踐裡產製出的藝術實驗,包含各種形式的活動、創作,以及(雲端上的)策展。在這裡,所有的參與者、讀者、觀眾們都是導體。

 

 

 

我們都具有內在傳遞能量的潛能,並且透過弱連結的集合,發揮更⼤的傳遞效能。

 

 

 

 


開放工作室之後,一些難忘的聚會,最後一屆鳳甲錄像雙年展(TIVA 2023)慶功小聚。












 

 

 

 

2024. 01. 13. 作者:朱峯誼/攝影:姚睿蘭
新物質主義 #神秘物 #後人類女性主義

 

 

Electrolyte Editorial: 
Dissociate From Extractivism

 

01|⾏星藝術拓樸學:活著作為⼀種創新路徑,張君玫
02|Lagoony I. 瀉湖亦若似 (上),謝一誼
02|Lagoony II. 瀉湖亦若似 (下),謝一誼
03|合作的可能—談兩則90年代亞洲水系策展實踐,錢詩怡
04|導體作為質能的象徵化概念:兼論神秘物存在基礎,朱峯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Grosz, E. (2012), “The Future of Feminist Theory: Dreams for New Knowledges?”, in H. Gunkel, C. Nigianni,and F. Soderback (eds), Undutiful Daughters: New Directions in Feminist Thought and Practice, 13–22,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3 Haraway, D. (2010). “A Cyborg Manifesto”(1985). Cultural Theory: An Anthology, 454. 

4 Neimanis, A. (2017). Bodies of Water: Posthuman Feminist Phenomenology. Bloomsbury Academic. 

5 Clark, N., & Yusoff, K. (2018). Queer Fire: Ecology, Combustion and Pyrosexual Desire. Feminist Review, 118(1), 7-24.

6 Barad K. (2012). “Nature’s Queer Performativity (the authorized version).” Women, Gender and Research (Kvinder, Køn og Forskning) 1-2: 25-53.

7 Youle, M. (2017). Thinking Like a Phage The Genius of the Viruses That Infect Bacteria and Archaea. Wholon.

8 Ostendorf, Y. (2017). Let’s Become Fungal! Mycelium Teachings and the Arts. Valiz.

9 Haraway, D. (2013). When Species Meet. U of Minnesota Press.

10 同上。

11 Harley, A. (2022). Haraway's Material-Semiotic Knot: A Learning-Teaching Response for Creative-Critical Times. In Engaging Donna Haraway (p. 175-189). Routledge. 

12 Law, J. (2019). Material Semiotics. heterogeneities.net

13 同註 9,第四⾴。

14 同註 4。

15 Harman, Graham (2002). Tool-Being: Heidegger and the Metaphysics of Objects. Peru, IL: Open Court.

16 強調符號象徵模式(⼈類的⼼智運作)在這裡所扮演的⾓⾊並不是要再次貶低物質與非⼈在本體論裡的地位。相反地,物質的概念⼒量必定是受到物質⾃⾝特性所影響。例如,香灰本質上是火的餘燼,因此是代表顯化之物、代表與神明的溝通。同樣地,⽔、火、噬菌體與菌菇也是基於⾃⾝的特質,或是如 Neimanis 所說的回應了某個特定的當代議題,才成為理論學者們「象徵化」的對象。

17 例如 Joshua Simon 在 e-flux 上所發表的三篇對於 neo-materialism 的討論。這裡僅列第三篇 "Neo-Materialism, Part Three: The Language of Commodities.” 

18 這三個特質恰好與⻄蒙東及許煜提到的個體化(individuation)的三個要素:能量、物質、外在信息,相互呼應,只是導體的性質更強調某⼀程度的聚合集體性。參考Simondon, G. (2005). L'individuation à la lumière des notions de forme et d'information. Éditions Jérôme Millon. 以及 許煜著,李婉楠譯,2018,《論數碼物的存在》,上海⼈⺠出版社。

19「陰性閱讀」的概念發想⾃「陰性書寫」,屬於⼀種非線式、循環、強調感受及相互共嗚的閱讀⽅法。

 

ELECTROLYTE MAG

電解誌是游離媒體的絮凝狀態,由導體大系籌劃,在資訊海洋中與可能的帶電粒子相互吸附、反應、共震。

System of Conductors © Designed and Maintained by YAO, 2023-

Website By Lu , 2023

backg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