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OLYTE MAG

專題 | Electrolyte → Electro + + lyte -
經過 | FORTH n BACK
評論 | ANION
專題 | Electrolyte → Electro + + lyte -
header-img

Electrolyte Editorial: Dissociate From Extractivism

電解質專題 - 解離自採掘世的動力叢結

Feb
2024

策劃:導體計畫/刊頭:姚睿蘭 Yao Jui-Lan/圖說:「金瓜找銅」踏查中黃家俊老師於水湳洞漁港附近尋獲帶有硫砷銅、自然硫、黃鐵礦、石英...的滾石。

 

 

Electrolyte Editorial_01

post-image

Planetary Art Topology: 
Living as a 
Pathway Innovation

 

⾏星藝術拓樸學:活著作為⼀種創新路徑

 

最短瞬間,是⼀個略帶詩意的詞彙,但也在語意上特意強調了許多複數瞬間中的最短暫,亦即短到不能再短,遠超過⼈類⾚裸感官所能更捕捉的速度。當技術測量的尺度變得更⼩,到達次分⼦、次原⼦,其所微分的不僅是⼀般所謂的空間,也必然包括了時間的尺度。在當代物理學的論述中,時空物質的連帶關係是不可或缺的。Hermann Weyl數學家在上個世紀初所建⽴的「統合場域理論」(unified field theory),讓James Clerk Maxwell 的電磁場(electromagnetic field)⽅程式和Albert Einstein 理論相關的重⼒場(gravitational field)宛如時空(space-time)的幾何屬性。正如Weyl所指出,時間、位置、物質的關係變得不再明確。

張君玫 Chun-Mei CHUANG

金瓜石本山天然黃鐵礦/黃雋然

本刊

電解質專題

2024. 12. 12

#電子#時空物質#行星藝術

Electrolyte Editorial_02

post-image

Lagoony I.

 

 

潟湖猶若似 (上)

 

W.G. Sebald 逝後編輯出版的《穿越土地和水》一書中,收錄了一首詩,寫他穿過和平之橋; 旅程中,他的倖存幾乎勉強。 


Sebald 試圖說的究竟是什麼?越過交戰的水域、到達彼岸,是一件幾乎不可想像的事?在這一個旅途中他"幾乎"是瘋了; 也或許他沒有瘋。在有爭議的水域中,找到一條泳道到達彼岸、或返回到和平、或者就只是去到對岸然後待在那裡,真如此不可想嗎?若我們不走水上的橋,從橋下游泳而渡,是否是個途徑?橋下有足夠的水讓我們游泳?去到了對岸,會有人拿槍對著我嗎? 

謝一誼 I-Yi HSIEH

思妮昶文一誼探勘壽山腳下湧泉水道

本刊

電解質專題

2024. 01. 26

#潮濕本體論#潟湖#涉水而渡

Electrolyte Editorial_02

post-image

Lagoony II.

 

 

潟湖猶若似 (下)

 

 

 

S.a.L.E. Docks策展團體是義大利左翼Operaismo與post-Operaismo脈絡下的當代藝術團體,是高度商業化的威尼斯藝術場域中,唯一強調公共性的團體。目前S.a.L.E. Docks所用來做藝術展演與社區運動的空間,是一個自14世紀以來的鹽巴貿易倉庫; 除了主要用於視覺藝術展覽之外,皆對公眾開放,並且不收取門票,也供給社區社會運動相關的集會。S.a.L.E. Docks的成員強調像是這個鹽倉庫這些威尼斯具歷史意義的空間,都應該更加開放給公共性議題的藝術參與。

謝一誼 I-Yi HSIEH

S.a.L.E. Docks 空間內部/謝一誼

本刊

電解質專題

2024. 01. 26

#潮濕本體論#潟湖#涉水而渡

Electrolyte Editorial_03

post-image

On Possibilities of Commoning: 

Curatorial Case Studies Towards Water in Asia from 90s

 

合作的可能——

談兩則90年代亞洲水系策展實踐

 

近年來,圍繞以環境作為主體的藝術生產在各地頻發。有別於 60、70 年代兼具環境主義的大地藝術(Land Art),這些有跨學科合作和田野基礎的策展,不僅打開當代藝術對於地方(local)的認知詮釋和編織,也逐步話語推向非陸地觀念的流動水體之中。不論是以環境保護為驅動力的藝術行動,或是圍繞河流發展出跨國主義(transnationalism)的後殖民敘事,亦或是從水的主體性出發,在人類世的背景之下,與媒介理論的推演交織出生態敘事,反轉現代主義以人為設計目標的社會模式和價值系統。

錢詩怡 SAM, Shiyi QIAN

水的保衛者/Betsy Damon and Asia Art Archive.

本刊

電解質專題

2024. 03. 09

#合作#跨國主義#水系策展

Electrolyte Editorial_04

post-image

Conductor 

as a Figurated Concept of Mass/Energy 

(also on the Ontological Basis of Mystical Objects)

 

導體作為質能的象徵化概念:兼論神秘物存在基礎

 

菌絲、噬菌體、酷火、⽔體、賽柏格,這些不僅是跨物種甚⾄是跨越物質樣態的理論概念不只成了當代「後⼈類女性主義」(posthuman feminism)的主要論述模板,也同時展現了這個取徑的特殊理論架構⽅法:⼀種以物種/物質為基礎,卻有別於傳統實證科學所偏重的分析思維(analytical thinking)與理性邏輯,⽽更加側重聯想思維(associative thinking)與符號象徵的⼼智運作⽅式。Haraway 在其著作《當物種相遇》裡特別以 figuration/figure 這組詞彙,說明這個特殊的⽅法。

朱峯誼 Feng-Yi CHU

導體計畫進駐空間/姚睿蘭

本刊

電解質專題

2024. 01. 13 

#新物質主義#神秘物#後人類女性主義
經過 | FORTH n BACK

ISSUE 55 | NO MAN’s LAND

post-image

3 Steps to Decode the Orbits Silently: 
Carry, Control, re-Cognize

在無聲宇宙三步重構價值軌道:
輔因子/C1、可控性/C2、再識讀/C3

 

在〈銅礦、金星、價值技術物〉(2021)的製作期間,因思考如何找到另一種應用技術媒材的途徑,曾經嘗試與Karen Barad的講題「Undoing the Future 」對話。為了進一步在創作中深化與地方纏繞的價值景觀,我開始沿著Anna L. Tsing的新物質論,解封裝圍繞著「銅」的跨物種地景,以此基礎展開半架空的調研書寫:從山(銅礦)到海(血銅)到病、從分子視角看傳導性、從物理量理解能量技術、從字源識讀神話。「在地」、「在日」、「在金」分屬於不同價值觀,各別綁定於三條區塊鏈。「在地」不只以地為中心,更趨近於物質作用的機轉與表徵;「在日」以日為度、以度量為方法,以他方建構地方;「在金」關於價值的起源,共伴於其他平行價值的量能之中。

姚睿蘭 Jui-Lan YAO

金瓜石山景/攝影機自動截圖

數位荒原群島資料庫

ISSUE 55 : BACK TO CARE

2023. 02. 13

###導體

Limulus Editorial | SCREEN

post-image

Editors' Words & 

Letters from Participants #1-6

 


鱟鱟做走讀:

編輯的話與回饋書寫#1-6

🪨:導體計畫今年循著銅離子與藍銅蛋白流動的經脈上山下海,我們在後殖民情境採掘自己以求獨立、在後疫情以分子機器向深海跨物種尋求共存的生機。走在價值與物質相互侵蝕的泥濘之路,此行彷彿在為倖存的可能把脈*。

🦕:秉持著計畫要「軟爛」的我,光想要飛大家到金門準備一切就覺得一點也不輕鬆。不過好像一切還是順利完成了~潮間帶一種迷幻的咕嚕咕嚕聲音就像是整個計畫帶給我的感覺...

🐠:參加導體計畫,冥想所愛之物,與化石同在,期盼與眾生一同脫離焦慮躁動、皮膚過敏、內臟過勞、重聽耳背、過度開採之苦。

📡:導體是一個彼此連繫(原子排列)、打破既有鍵結(釋放出電子)、形成迴圈、流動能量的媒介。在鱟鱟走讀裡,參與者們在不同的層次上將自己轉化成導體,彼此連繫。在講座與踏查活動裡吸收新知、在工作坊裡開放感受,最後產製並釋放出具反身意義的回饋,可能是文字、照片、圖像、影像,藉此形成能量的再流動。我們是導體,我們是媒介。

*血管,「vein」源自拉丁語 「vena」,也指「水道、金屬脈、人的天賦或興趣」。

導體計畫 feat. SCREEN

金門潮間帶與潮汐預報表/林蔚圻姚睿蘭

介面 | SCREEN

Limulus Editorial #1-6

2023. 11. 30

#鱟鱟走讀#楊明哲#金門
評論 | ANION

CLABO

post-image

Working Toward Completion: 

Isomer Structure 

in Creating/Writing 

朝向一件作品的完成:創作/書寫的同質異構

 

 

在CREATORS計畫邁向終結之時,構成問題性的部分不再是對於計畫自身的探問、對C-LAB機構文化的回應或其實驗精神的向度,而是作品如何邁向完結。此種問題性乍看之下是一種回返,回到過往藝術家「心靈造形」的作品導向思維;然而,這更有可能是一種當代藝術論述形構(discursive formation)下的共構、而非差異:現代主義式的作品/觀眾關係並非返祖而對立於當代的經驗,而是對以非物質、過程、觀眾體驗為基礎設定的當代藝術的補充。

沈克諭 Ke-Yu SHEN

金門居民李先生贈送鱟殼禮物/姚睿蘭

實驗波 CLABO

觀察報告

2024. 01. 29

#田野調查#域外#未完成

TFAM Net.Open

post-image

STAY TUNED

 

 

to be revealed

-

-

-

-

-

#鱟重組敘事#群島之海#共域#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CREATORS’ FB

post-image

Workshop For 

(Not Yet Here)

 Future Becomings

#2023CREATORS​ #開放工作室 #側記

 

 

 

 

「將而未至的未來生物提供行前索引工作坊」以一張殖民視角的採礦地圖作為開場,引導參與者跳脫對地圖建構的認知,從而邀請他們想像當今所處環境之於彼此的情境和感受,創造出超越時間向度的索引圖景。

蕭珮瑩 Pei-Yin HSIAO

開放工作室現場/陳又維

C-LAB CREATORS FB

小小觀察員

2023. 10. 11

#OPENSTUDIO#地圖#殖民視角

CLABO

post-image

Translation as Method: 

Preliminary Thoughts 

on Weak Ties

翻譯作為方法:關於弱群體的初步思考

 

 

由朱峯誼、姚睿蘭、徐詩雨、吳礽喻四人團隊提出的「導體大系:跨物態感知技術日誌」是一個乍看之下有點「要素過多」的計畫:在這有著研究者、策展人、藝術家與譯者(且這些身分有時會交疊或更替)的團隊中,他們嘗試分別進行讀書會、實地踏查、錄像製作、podcast錄製以及相關論述的專題書寫。這個興趣廣泛、方向各異的團體是如何結成並維繫、乃至運作?這是我在閱讀相關資料後、實際訪談前心中最疑惑的問題。

沈克諭 Ke-Yu SHEN

軟爛讀書會現場

實驗波 CLABO

觀察報告

2024. 10. 19

#軟爛##關照的有限性

ELECTROLYTE MAG

電解誌是游離媒體的絮凝狀態,由導體大系籌劃,在資訊海洋中與可能的帶電粒子相互吸附、反應、共震。

System of Conductors © Designed and Maintained by YAO, 2023-

Website By Lu , 2023

backg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