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olyte Editorial_02

專題 | Electrolyte → Electro + + lyte -
經過 | FORTH n BACK
評論 | ANION

Lagoony II.

 

 

潟湖猶若似 (下)

 

 

瀉湖城市真不可能? 

  2023年夏天,繞行了高雄、台北、阿姆斯特丹、赫爾辛基的溪湖河海,游進游出,八月終於抵達義大利半島上的古瀉湖城市威尼斯。2023年八月間,除了探勘威尼斯古瀉湖的當代城市狀態與周邊濕地,也與當地經營獨立藝術空間S.a.L.E. Docks的視覺藝術團體討論2024-2025 的展覽以及工作坊上的合作 。8月底返台前,我與疫情後就未曾碰面的好友,威尼斯大學環境人文學程主任Francesca Tarocco,在威尼斯彎彎曲曲的水道小橋旁開心的敘舊。晚飯加上gelato後,我們坐在瀉湖城裡社區農園的公共長椅前,聊了台灣與義大利兩邊的政治狀況、更談到義大利為數眾多的南亞移民在公民權上的困境、義大利的世代正義問題、以及歐洲各城當代藝術的光景。如同Tarocco教授此次在我們的討論中所言,作為一個建立在瀉湖上的城市,威尼斯事實上是一個沒有汽車的城市。在這個意義上,威尼斯以水路作為城市運作基礎設施的狀態,對於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海水上升的地球各大城市來說,威尼斯不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水城,更是個與水共生的都市,在當代的水未來主義(aqua futurism)面向上,佔有重要位置。 

 


 


圖4/S.a.L.E. Docks 空間內部 



  S.a.L.E. Docks這個策展團體,是義大利左翼Operaismo與post-Operaismo脈絡下的當代藝術團體,是高度商業化的威尼斯藝術場域中,唯一強調公共性的團體。目前S.a.L.E. Docks所用來做藝術展演與社區運動的空間,是一個自14世紀以來的鹽巴貿易倉庫; 除了主要用於視覺藝術展覽之外,皆對公眾開放,並且不收取門票,也供給社區社會運動相關的集會。S.a.L.E. Docks的成員強調像是這個鹽倉庫這些威尼斯具歷史意義的空間,都應該更加開放給公共性議題的藝術參與。在這個強調合作型藝術(collaborative art)與行動主義(activism)的面向上,S.a.L.E. Docks對於藝術公共性的核心價值除了展現於參與者皆不支薪,更堅持以合作的形式,與藝術家和其他策展人進行計畫工作,而非單純出租空間。這個強調美學政治、合作、以及義大利左翼在反思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集體主義而開展出來的autonomism行動主義傳統下,近年也開展出一個生態藝術國際網絡:the Art For Radical Ecologies。在未來的策展與出版工作上,「Contested Waters」將與此團體有更進一步的合作,也更為有機的將台灣年輕藝術家,介紹給在歐陸同樣重視獨立型與公共性的當代藝術網絡。 

  威尼斯這個中世紀以來的瀉湖城市,隨著21世紀開始的過度旅遊,整個瀉湖的生態以及水道同樣遭遇了相當的危機。像是超大型旅遊行郵輪,不僅曾經在進入威尼斯水道時撞上港口的護岸,更對於環繞著威尼斯周邊的濕地生態產生重大衝擊。這些環繞著威尼斯的濕地,是這個瀉湖城市之所以得已抵擋颱風大浪,面對極端氣候所帶來的海平面上升的重要機制,但濕地的健康仰賴對於其周邊船隻交通的控制,假使一天內有數十次超大噸位商業郵輪通過這些濕地進入威尼斯港口,其產生的大浪不僅擾亂濕地的基本結構,也阻斷讓濕地內部生態得以蓬勃固化、持續生長的各種生物與土壤。S.a.L.E. Docks在過去幾年來,也加入了義大利反對大型郵輪進入威尼斯的行動,與威尼斯的社區行動者一起加入抗議與抵制。在一個古瀉湖城裡,人與非人的共生,仰賴的是跨界合作,以及對於資本掠奪生態邏輯的積極抵抗。 

 


圖5/今年8月間,大雨過後水淹上街道的威尼斯 

 



  環繞著威尼斯的瀉湖濕地公園Park San Guiliano,佔地74公頃,位於緊鄰著威尼斯島的Mestre區,眺望威尼斯島海灣。2004年成立的San Guiliano公園,更是義大利重要的環境保育地景,也是研究瀉湖生態的重要地點。1990年代前,這個面積廣大公園原是一個工業廢氣物傾倒地,不只髒亂並且污染嚴重,此處也一度成為不遠處一個涉及打靶場傾倒含鉛彈藥的地點。1991年,建築師Antonio Di Mambro代表了Communitas Inc. 團體,開始針對此一地點的綠化,規劃出了San Giuliano Park Guide Plan改造計畫。1996年,威尼斯市政府通過了這個計畫,將此佔地475公頃的土地,以及225公頃的運河和鹹水潟湖沼澤地,改造為公園綠地,並規劃運動與休憩和咖啡廳空間。 


 


圖6/Parco San Guiliano 面對威尼斯瀉湖海灣一景 

 



  威尼斯社群積極與瀉湖生態共生的態度,也反映在2023年幾個重要當代藝術空間中的展覽。包括Ocean Space 今年的年度展覽Thus waves come in pairs 以海浪和海洋生物,作為展覽主題,展期間也進行了以海鷗相關的裝置與聲響演出。我在今年夏天的San Lorenzo日,參與了Ocean Space一整天的戶外音樂會,配合著金屬媒材展覽所進行的展場內聲響演出。 
 


圖 7/Ocean Space 年度大展Thus waves come in pairs

圖8/Ocean Space展場,原San Lorenzo教堂空間前端 

 

 

  今年在威尼斯另一個與環境變遷有關的視覺藝術展覽,是Prada Foundation 在Ca’Corner della Regina的大展Everybody Talks about the Weather。此展覽與威尼斯大學的環境人文學程合作,在展場內設有一個當代生態研究專區,放置了一系列人類學多物種、以及後人類研究的相關書籍;威尼斯大學環境人文學程也將於十月,在此展覽內舉辦相關講座。 

 

 


圖9/Everybody talks about the weather 展出作品,Vivian Sutter, Untitled.

 



  阿根廷裔、瑞士籍藝術家Vivian Suter此次的作品Untitled ,展出她長年在如叢林一般的花園裡所進行的多媒材繪畫。最為特殊之處,在於Vivian Suter 將她已完成的畫作,長時間放置於戶外,讓畫作與花園裡的生物、溫度、濕度、植物發生互動,有些畫裡會有樹葉或是泥巴,有些畫作中甚至會出現藝術家所養的狗的腳踏痕。這種重新將藝術作品放置回一個活生生的生態周遭的形式,讓作品本身與環境一起轉變,展現的是當代生態詩學(eco-poesis)與環境共生共作的新實驗。 

  在Ursula Biemann 的錄像作品Hydrogeographies與Subatlantic中,藝術家以紀錄片混合虛構敘事的形式,思索了從南亞到北極,有關水、洪水、勞動與新型態的水資本榨取的相關議題。其中有關孟加拉洪水潰堤的紀錄片,在南亞移工充滿的北義展出,的確重要。義大利半島自1990年代以來積極引進南亞勞動力,主要城市如威尼斯、羅馬等地不僅有大規模的孟加拉移工負擔起造船業與餐旅業的密集勞動工作,在照護產業也是諸多菲律賓移工。在義大利出生的南亞移工二代,即使在義大利出生、進入義大利中小學就讀,基本上就是一個義大利人的狀態,但成長到18歲之後這些南亞青少年,必須面對義大利仍以屬血緣主義的公民權結構。更嚴峻的問題,則是歐洲日益加劇的右翼反移民政治,新納粹政黨興起,使得在義的南亞移民二代政治權改革,路途似乎遙遙。涉水而渡的我們,在水的兩岸,面對的都是瘋狂政治。


 


圖10/Ursula Biemann 錄像作品


 


交會的潮濕宇宙政治 

  這篇文章,我從人類史上最熱的2023年夏天,從39攝氏度沒有冷氣的拿坡里朋友住處,一路寫到2024年號稱霸王級寒流的台北冬天。渡水長路裡,有一次在高雄的演講後,吳明季博士和我聊到台灣東部的「第五道浪」潮濕存有論; 明季說,與台島西部這種抽乾、填平、抹滅瀉湖城市潮濕歷史的發展思路相比,台島東岸阿美族與海的親密關係,兩相比較幾乎是完全不同的水存有政治。在這篇一直拖延的文章最後,我也開始懷疑這種抽乾、填平、磨滅潮濕歷史的發展意識形態,是否就只是一種拓殖者暴力在潮濕存有論上的物質顯現?我想念起 Isabelle Stengers 的「宇宙政治」: 
 


 

 

因為 Stenegrs 所指的「宇宙」從來就不是一個傳統框架下的具體物; 她所談的甚至也不是一個已然成形的、物質的、可以被完整描述出來的「世界觀」或「宇宙觀」。Stengers 所談的,是一種「相遇」當中浮現出的聚集(convergence),而在這個發生性的「聚集」中,包含了物質、意識、信仰、關係、與時間性(temporalities)。在 Cosmopolitics 兩冊書中,Isabelle Stengers 所指涉的「宇宙 (cosmos)」並非是一個「特定的宇宙」、或世界,這樣一個特殊的、傳統下的視角。相對的,在她的看法裡,這裡所說的「宇宙」,其「指涉的是這些多樣的、差異性世界所構成的未知,以及這些未知最終將會有辦法陳述出來,最終可以致使什麼事情的。」9(Stengers, 2005: 995 [quoted by Blaser 2016, 547]。 (謝ㄧ誼 2023: 40-41) 10

 

 


  這個強調「交會」的宇宙政治,在瀉湖猶若似的深歷史挖掘過程中,往往還是不免落入過度仰賴拓殖者文獻。這個困境,似乎只能仰賴更多未來性、身體性的藝術涉入,也就是更多生態女性主義的身體涉入。似乎只能想望多感官民族誌的藝術涉入,去重構扭轉那些烙印在古瀉湖歷史上的殖民臭。殖民拓殖暴力是一種已然涉入水體存有的具體歷史痕跡,「涉水而渡」對於水體的資本化與軍事化視覺與聲音藝術,盼能帶著我們一起進入台北、高雄、威尼斯,進行較小規模、深入在地水政治的藝術展出; 一方面以藝術的形式,懸置這些對於水體進行的人類中心暴力,另一方面更希望以合作性人類世藝術,與各地的潮濕宇宙政治,發生合作、延展關係。 
 

 


漫漫水路、慢慢漫漫。 
 

 

 

 

 

 

 

 

 

 




(完)
 

 

2024. 01. 26. 作者:謝一誼/圖片:謝一誼
潮濕本體論 #潟湖 #涉水而渡 

 

 

Electrolyte Editorial: 
Dissociate From Extractivism

 

01|⾏星藝術拓樸學:活著作為⼀種創新路徑,張君玫
02|Lagoony I. 瀉湖亦若似 (上),謝一誼
02|Lagoony II. 瀉湖亦若似 (下),謝一誼
03|合作的可能—談兩則90年代亞洲水系策展實踐,錢詩怡
04|導體作為質能的象徵化概念:兼論神秘物存在基礎,朱峯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鄧屬予 (2006) ‘台北盆地之地質研究’。西太平洋地質科學,第6卷,第1-28頁。

 

2 見朱聖吉、石佳美、戴英艮、陳雅玲撰 《歷史高雄》。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出版,2004年,頁15。

 

3 同上引,頁16。

 

4 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台北:前衛出版社,2010,頁50-51。

 

5 李仙得( Charles William Le Gendre)著,羅效德、費德廉譯,《李仙得臺灣紀行》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 1875),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頁158。

 

6 同上引,頁159。

 

7 打狗港又同時被稱為「西港」,與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口的東港相對應。見朱聖吉、石佳美、戴英艮、陳雅玲撰 《歷史高雄》,頁17。

 

8 王御風著,《從淺野到臺泥:台灣第一的水泥廠》。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頁25。

 

9 Stengers, Isabelle. 2011. Cosmopolitics. Translated by Robert Bononno.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0 謝ㄧ誼 (2023) ‘一千種離開人類中心的對策:多物種世界與媒介’,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論壇暨藝術家座談會專輯,頁35-44。

ELECTROLYTE MAG

電解誌是游離媒體的絮凝狀態,由導體大系籌劃,在資訊海洋中與可能的帶電粒子相互吸附、反應、共震。

System of Conductors © Designed and Maintained by YAO, 2023-

Website By Lu , 2023

background